一、城乡劳动力供给总量基本情况
2013年城乡供给总量为2.4144万人,同比下降5.21%,预计2014年达到2.4016万人,同比下降0.53%。2013年莱州市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为1.4724万人,同比下降1.59%,预计2014年达到1.5786万人,同比增长7.21%。其中高等毕业生供给总量为0.284万人,同比增长16.82%,预计2014年达到0.322万人,同比增长13.38%;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为0.3万人,同比下降3.23%,预计2014年达到0.305万人,同比增长1.67 %;技工院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为0.125万人,同比增长4.17 %,预计2014年达到0.118万人,同比下降5.6 %;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供给总量为0.2658万人,同比增长3.42%,预计2014年达到0.2656万人,同比下降0.8%;复员、转业军人供给总量为0.045万人,同比增长12.5%,预计2014年达到0.038万人,同比下降15.56%;就业转失业人员供给总量为0.2024万人,同比下降24.67%,预计2014年达到0.27万人,同比增长33.40%;上年结转失业人员供给总量为0.2502万人,同比下降2.80%,预计2014年达到0.26万人,同比增长3.92%。2013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0.942万人,同比下降10.37%,预计2014年为0.823万人,同比下降12.63%。城镇人口出生率1996年为0.197%,同比下降0.01个百分点,1997年为0.889%,同比下降0.28个百分点。
其中高等毕业生中,201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为0.26万人,同比增长27.14%,预计2014年达到0.3万人,同比增长15.38%;省外院校非我省生源来我省就业人数为0.011万人,同比下降8.33%,预计2014年达到0.012万人,同比增长10%;我省生源外省院校回我校就业人数为0.04万人,同比下降3%,预计2014年达到0.04万人,同比持平;我省院校毕业生到外省就业人数为0.270万人,同比增长22.73%,预计2014年达到0.3万人,同比增长11.11%。
从城镇劳动力供给分布来看,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20.37%,复员、转业军人为3.06%,技工院校毕业生为8.49%,高等院校毕业生、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、就业转失业人员和上年结转失业人员和所占比重分别为19.29%、18.05%、13.75%和16.99%。
二、城乡劳动力供给总量情况分析
1、从城乡劳动力供给量变化趋势来看,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、就业转失业人员、上年结转失业人员人数减少的原因,我市城乡劳动力供给总量相比2012年有小幅度下降,但2014年又将有较大幅度提升。2013年技工院校毕业生、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、复员转业军人供给数量相比2012年继续增长,但预计2014年供给量有所回落;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、就业转失业人员、上年结转失业人员供给数量相比2012年有所下降,预计2014年有所上升,将超过2012年供给量;高等院校毕业生供给数量持续增加。
2、从城乡劳动力供给量分布来看,2013年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有所下降,但2014年将有很大回升,而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则处于连续减少状态。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始终多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。在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中,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所占比重最大,复员、转业军人所占比重最小,高等院校毕业生、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、上年结转失业人员分布比较均衡,总体来说,我市城乡劳动力供给以毕业生为主。
三、城乡劳动供给量存在问题
1、城镇劳动力供给数量大、素质偏低,就业竞争力差。我市城镇劳动力供给人数主要以院校毕业生为主,高等院校毕业生所占比重不大,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所占比重较大,这部分人因学历低或是就业技能不足而影响就业。
2、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过大,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下,农村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和农村现有劳动力总数之差。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总体仍然过剩,这么大的数量仅靠农村和农业是无法消化的。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城乡“二元经济”结构所造成的一些体制、制度障碍如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、城乡二元人事用工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等等,严重地阻碍了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及合理流动。
四、进一步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措施及建议
一是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,积极扩大就业。围绕建设“蓝黄”工程,以服务大企业、大项目为重点,建立并深化就业影响评估跟踪制度,推动城乡就业;举办形式多样的招聘会,满足企业用工和个人求职需要。举办了“春季招聘洽谈会”、“民营企业招聘周”、“再就业援助月”、“夏季招聘洽谈会”、“大学生就业服务月”和秋季招聘会等大型招聘会;打造就业服务品牌,提高服务效能;加强劳务引进对接,巩固和发展劳务协作关系。深化实施“就业信息村村通工程”,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;加强“示范平台”和“充分就业社区”建设,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。
二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,推进素质就业。整合各类培训资源,建立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。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,全面推行订单式、定向式培训。制定实施“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”,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各类人员的培训。继续开展创业助推“1+3”行动,加强创业培训、实训;依托高、中等农业职业技术院校、农函校、成人学校等,围绕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,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大专、中专学历班,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,实行弹性学制,提高青壮年农民、尤其是农村后备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。
三是落实就业援助政策,积极帮扶困难群体就业。开展“充分就业县(市、区)”和“充分就业社区”创建工作,鼓励大学生、失业人员积极创业;落实就业援助措施,统筹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,发挥好托底安置作用;确保灵活就业的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,城镇“零就业”家庭实现动态消零;完善失业预警机制,扩大失业动态监测范围,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。
Copyright C 2007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东众才HR 鲁ICP备11011025号-60
地址: EMAIL:985205333@QQ.com
Powered by PHPYun.